首页 >> 公司新闻 >>行业新闻 >> 汽车芯片难题破解仍需长期努力
详细内容

汽车芯片难题破解仍需长期努力

近日,中汽协主办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,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董小平提出:“破解汽车‘芯荒’需加强多元化供应链建设。”被媒体解读为:“‘缺芯’影响全年有望抹平。”

然而,芯片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何在?未来“缺芯”能否解决?主机厂又该如何布局?论坛上,盖斯特管理咨询公司副董事长何伟给出独到见解。

盖斯特管理咨询公司副董事长 何伟

芯片战略意义何在?

智能汽车是近几年的大热门,然而,它与现在路上跑的传统汽车区别在哪里?

何伟介绍说:“智能汽车是新物种,是由软件定义、数据驱动、能够带给用户更好体验的汽车。它与传统汽车的本质区别在于,智能汽车可以自我进化、完善和升级。而数据是支撑智能汽车不断进化的核心,体验是智能汽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,未来智能汽车必须面向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。”

芯片在智能汽车上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?何伟指出:“一方面,智能网联汽车具有的通讯能力、计算能力、存储能力、感知能力都依托于芯片才能实现;另一方面,从智能汽车的软硬件架构来看,软件赋能硬件,使硬件的功能和性能得以最大化地发挥。而所有的软件架构开发都是要基于芯片的功能性来进行开发,软件和芯片必须紧密融合在一起,否则软件不可能有效地驱动芯片和硬件,软件架构离不开芯片的支撑。”

行业里经常说的软硬件解耦又是怎么回事?何伟解释说:“芯片承担着打通软件和硬件的关键任务,它在与软件紧密结合的同时,也是硬件架构平台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组成部分。总之,芯片既是功能提供者,又是硬件的控制者,是汽车产品升级的关键支撑,在智能汽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。”

车企的工作是定义使用场景,不是设计芯片

今年以来,汽车芯片短缺危机下,国内多家车企投资入股芯片企业。对此,何伟认为:“车企利用芯片即可,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掌握芯片设计的核心能力。”

在何伟看来,未来汽车功能必须基于场景和数据开发,而消费者的用车数据、服务数据都在车企端,所以车企要充分挖掘场景需求与分析能力,把场景定义好后,与芯片企业相互配合,形成优势互补,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。

主机厂与芯片企业配合,又该参与哪些工作呢?何伟建议称:“芯片开发的七个步骤中,规格制定、功能划分,芯片设计语言的描述,均与末端消费体验密切相关,需要主机厂参与其中。一方面,车企应基于整车架构及对场景的理解,自主定义计算平台的各项需求,建议主机厂直接与芯片企业对接,避免一级供应商在中间做‘翻译’。另一方面,车企在定义需求时,还要考虑到后续芯片的迭代更新,相比于手机只有三年的生命周期,汽车的使用生命周期长达十年,如何判断芯片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迭代升级?对于车企来说,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因此需要车企合理地划分所有功能单元,以及确定所有的接口标准。”

由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,且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,因此何伟提醒说:“整车企业在计算平台设计中,虽然处于主导地位,但并不代表车企要深入参加所有的研发环节,很多方面也并非是车企的领域,因此车企应该根据自身能力量立而行。”

车路协同汽车芯片可能“做减法”

当前,汽车“芯片荒”已经波及全球。然而,既然传统汽车与智能汽车有本质不同,那么现在短缺的是哪类芯片?未来芯片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?

行业内对芯片有很多种分类方法,根据算力的性能和工艺水平不同,何伟把汽车芯片分为三个梯队。

他介绍说:“第一梯队是高性能、高工艺的芯片,属于技术梯度最高的芯片,典型代表是各种AI芯片、主控芯片。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,对此类芯片的需求会越来越大;第二梯队是MCU微控制器,现在用得比较多,目前供货上断档的主要是这类芯片。第三梯队是功率芯片、通讯芯片、传感器与执行器、存储芯片等,属于低算力、工艺要求较低的芯片。每个梯队之间都隔着‘一堵墙’。要跨过这堵墙,需要从芯片制造的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升级。而目前几乎所有高性能汽车芯片均由台积电和三星代工,我们没有自主掌控技术能力,是被卡脖子的关键原因。”

中国选择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,为汽车芯片“做减法”提供了机会。何伟认为:“车路协同是把云端服务器、路侧设备与汽车进行高效5G赋能和V2X连接。在此情况下,可以把部分感知、计算和存储能力从车内转移到车外,这对整个芯片未来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。第一,由于车端与云端/路端将进行大量的实时数据交互,传输的速率要求高了,传输的量也增大了,所以对通讯芯片的性能需求提升了。第二,由于车端和云端的架构要打通和联通,所以要进行软件协同和硬件协同设计。软件协同设计要有标准化的服务架构,硬件协同要明确车端和云端的硬件能力需求,协同设计两端的芯片;第三,部分计算/感知/存储的任务从车里移到云端,因此对车端芯片的需求就会降低,使得传感器和算力配置得以简化。”

整体看,无论是何伟的介绍,还是论坛上其他专家提出的观点,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:破解芯片难题并非一日之功,而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。

中国电子商会自主创新与安全技术委员会理事长冯燕春表示:“我们在核心技术攻关上因为过去欠帐太多,现在发现谁也指不上了,只有自己救自己。芯片的设计完成后,测试需要两到三年,另外还要投入五到十年在供应链上,这个门槛太高了,以后递进起来非常慢,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。”


在线客服
- 咨询1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- 咨询2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